| 英硫人网站-英硫资讯交流中心,打造英硫人自己的网站
最新公告:
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荟萃 > 文章列表

《锦潭—我终生难忘的第二故乡》

                                 作者:黄建强        

点击《英硫人》网页,看着一张张老相片,我的视线模糊了,思绪却清晰了,过去在矿山工作生活经历,一幕幕一幅幅地在脑海里涌现……

一九七二年九月十五日,我和我的一百多位同学,被分配到广东省英德硫铁矿,其中我和其他二十多人分配到了锦潭分矿。记得那天中午,我们刚到工村火车站,空中传来一声剌耳的警报声,大家都惊讶了,“是空袭警报,还是发生矿难?”这时,带队的人告诉我们,这是矿山用于上下班的报时信号。此时,我意识到:我将随着矿笛的声声踏上人生新的旅途。

晚上七点,我们乘上开往锦潭的小火车,这是一列由蒸汽机车头牵引的客货两用窄轨列车。列车缓缓开出,天色也渐渐黑了下来。车箱里一片漆黑,车窗外在车头灯的照耀下,看到的是一片山坡荒地,铁路两旁杂草丛生,人烟稀少,只觉得列车是朝山里驶去,越进越山。只有经过几个站点时,依稀看到忽明忽暗的灯火,才感觉到这里依然有生命的存在。列车经过近两小时的行程,终于来到了目的地——锦潭。

夜幕下的矿区真美,矿机关和生活区都是建设在山坡上,远远望去,万家灯火就象挂在半空闪烁的星星,一幢幢、一排排高低不平的房子在灯光的托映下,好比一幢幢楼房高耸入云……。锦潭地处八宝山脚,依山傍水,素有“开门望见八宝山,低头可见锦潭河”之称。沿着131运输平巷来到锦潭河东西坑口的交汇处,更让你感到“风景这边独好”。环境清新宜人,河水清晰一眼到底。山坑两边灌木郁郁葱葱,山顶上一股巨大水流从天而降,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挂起了一条鲜艳夺目的彩虹,壮观的场景好比“飞流直下三千尺,”胜似贵州黄果树。这独特的自然景观,如果在锦潭闭坑后得到开发,这将是一条十分抢手的旅游热线。试想一下:早上乘坐“英硫号 ”旅游列车从工村出发,沿途大自然的风光尽收眼里……九点钟到达锦潭,换乘电瓶机车从131平巷进入盲竖井,再坐罐笼下到130米深的井下。此时,耳边响起了亢奋激扬的《矿工舞》曲,在隆隆的炮声过后,只见几个风钻工,手握钻机,向顽石发出阵阵的怒吼的声音;一队清碴工手抓三角扒,一点一点地将矿石扒入土簊,装上矿车。矿山工人们就是用这种愚公移山的精神,使巷道一寸寸,一米米地走向纵深;二位工人站在斗车边,一人手抓钢钎,一人手拿闸扳,全神贯注地进行放漏斗的作业;一列矿石在电瓶车牵引下来到井口,在清脆的铃声中,推车工将矿车推进罐笼运出巷道。中午从井下上来,你可以在井下食堂品尝一下地道的山水豆腐和冬瓜炆猪肉,拌上一点自已腌制的“野山椒”,会使你胃口大开,食欲大增。饭后来到东坑和西坑的河流交汇处,你可以下到清清水中,在阳光的沐浴下尽情地戏耍,或沿着沟边直上,享受老天爷赐给天然美景……。遗憾的是,锦潭闭坑后这种优势和资源得不到开发和利用。不过,当地充分利用这独特的地理位置建设了水电站,让它为人类社会继续发挥作用。

在进行了几天安全教育后,我们被分配到三连(后改为一工区)。发工作服那天,同学们高兴极了,穿上新服装,戴着安全帽,穿着长统水鞋在大街上来回走着,好像要告诉大家我们是一名矿工了。就连国庆节放假的那些天,我们几个同学都是“全副武装”,有的还穿上水衣水裤从三公里半车站走了十几里路回茶场。那时的天真幼稚,想想都觉得好笑,那才叫“傻”。井下工人工资高,福利待遇好让人羡慕。刚从学校出来就可以拿到54.16元井下三级工的工资(当时的工资标准是:学徒工18元,一级工35.5,二级工41.82,三级工49.27……)所以在那个年代里能有这样的工资,可以说是同学中的富贵一族了。而且每月国家还配给45斤大米、一斤半油、二斤保健肉。这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是很知足的了。

然而,现实和理想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井下的工作条件是十分艰苦的。这里没有宽敞明亮的厂房、天车和一排排整齐的机器,只有窄小和终日不见阳光的巷道,巷道内水滴不断,几乎找不到一块干爽的地方,不穿水衣一身水,穿上水衣干活也是一身汗水。空气中混杂着浓浓的粉尘和硝烟味,一天下来全身都散发出矿尘和汗酸的气味,连鼻孔都是黑的。尽管工作环境十分艰苦,矿工们还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茬茬、一代代地为祖国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在全体员工的努力下,创造了盲竖井开采和水平深孔大爆破、吊罐天井掘进等居全国同行业之首的采掘方法,踊现了快速掘进队和女子打机班等优秀班组。一九八二年五月三日,锦潭河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山洪暴发,在短短的时间里,河水倒灌竖井,造成了重大的淹井事故。洪水夺去了三位矿工年轻宝贵的生命,瞬间将井口的压缩机房、井下食堂连厂房带设备卷入河中。洪水将大量的树木、石块、杂草、泥沙冲入矿井,斗车象叠罗汉一样一辆一辆叠在一起,受灾现场惨不忍睹。洪水将矿区通往外界的公路和铁路桥梁都冲垮了,就连锦潭车站旁的木材站一幢平房也冲去了一半。在大灾面前,矿山职工没有被困难吓倒,全矿上下立即投入到抢险救灾,恢复生产的战斗中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大家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迎着困难上,仅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恢复生产。在铁路还没有修通的情况下就组织汽车运矿,硬是把灾难耽误的时间抢了回来。正因为有这种艰辛的磨练和共同走过的沟沟坎坎,才铸造了英硫人当今难以取舍的情怀。

这里的人,对文化生活的追求和渴望我看也称的上是世上最“牛”。记得分矿有第一台电视机的时,那是一台十九寸黑白电视机,为了有彩色的感觉,只好在荧屏前面加一片彩色胶片。为了找到电视信号,工会的同志晚上抬着电视机,举着天线杆,从家属区里拉几百米的电线上山,上百人站在山坡上看着不是很清晰电视节目。每天一早,工会的门前总是放满了“霸位”的凳子,尤其是放映《加里森敢死队》和《从大西洋海底来的人》等电视连续剧,矿区一片宁静,上千人围在电视机旁,那种场面实在难以用语言来形容。还记得看第一部国产功夫片《少林寺》电影的时候,当时已是夜里一点钟,石牯塘电影队来到矿区,几千人一起欢呼,一曲清脆动人的《牧羊曲》,倾倒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朝鲜电影《卖花姑娘》,矿里组织用专车送人到几十里外的浛光镇观看,着实让女工们痛哭了一回……。此外,为了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矿里还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建了文化室、电影院、溜冰场和灯光球场,逢年过节都会组织游园活动、球类比赛、文艺演出等。而且,分矿文艺宣传队和篮球队、羽毛球队、足球队、象棋队等在参加上级的汇演和比赛都取得不错的成绩。通过这些活动,不断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至到现在,只要是英硫人聚在一起,大家总是“涛声依旧”,历久弥新。

这里没有城市间那种喧哗的生活,却有着浓郁的人情世故,在简单平凡的生活里却显得很有规律和充实。每天早晨,当小火车驶进矿区的时候,总是有不少人站在山坡上,路旁边或到车站里,象昐望和迎接亲朋好友似的,当看着小火车将一车车矿石运走时,心里流露出矿山工人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喜悦心情……;篮球场边、商店门口总是聚集许多休班的工人,张长李短地唠嗑着,时而还可以买到当地人拿来卖的“山珍野味”……;每当农历的初一初六,很多人就会结伴步行去十几里外的石牯塘镇赶集,目的是想体会一下象步行街那样的人挤人般的热闹场面,下下馆子解解馋……;休息日,矿工的子女们就会成群结队地上山砍柴、割“岗松”,从小就养成勤劳爱家的本色……;遇到子女办婚事,许多人就会在家门口搭起炉灶,用一口大缸烧一缸“老火靓汤”,借上邻居的房子摆上几桌,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以示庆贺……;离春节还有一个月,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办年货,一到晚上,整个矿区都洋溢着花生油香味,大家都在忙着炸油角、炸糖环、打米饼,还组织帮工队,今天你家,明天他家,相互帮忙,充满着浓浓节日气氛和邻里间的人情味。这些都算的上是英硫人生活独有的特色。

难忘这段矿山工作的日子,难忘这段磨练人生的履历。感谢《英硫人》网站,为我们抒发情感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让英硫人的血更热、情更长、心更贴!

【关闭本页】【打印本页】【返回顶部】 【分享链接】
在线评论:
评论加载中Loading...
姓名:
评论内容:
验证码: 7648 (评论限255个字符)
联系方式
  • 广州市花都区曙光路17号
  • 联系人:李生 / 13610368891
  • QQ: 627413356
联系热线
  • 电话:020-36975773
  • 传真:020-36975773
  • E-Mail:hdlzx@139.com
关注英硫人网
Copyright © 2015-2018 英硫人网站 版权所有 保留一切权利 / 技术支持:创盈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