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硫人网站-英硫资讯交流中心,打造英硫人自己的网站
最新公告:
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荟萃 > 文章列表

英硫二、三事

 

英硫二、三事

    近日在英硫网上看到“广东省英德硫铁矿”的牌匾已被拆下,心中不免几许惆怅。虽然英硫的消失符合“优胜劣汰”的原则,但对于在英硫生活工作了一些年头的人来说,心中还是有些惋惜。

   我是1976年来到英德硫铁矿,在英硫共渡过了22个春秋。依稀记得初来英硫时是初夏,天气时晴时雨,湿度大,砖瓦房内水泥粗砂铺设的地面上满是水珠,有时连墙壁上都是湿漉漉的,衣服多天晒不干,感觉很不好。但当时,矿里有“开水房”、“冲凉房”等福利设施,解决了职工饮水、用水的大问题,大约在1978年时开始安装了“自来水”,还不用收费,优质山泉水可以敞开使用。

   当时英硫除职工外,家属、小孩中大体分为三种户籍类型:一是“工业户”;二是“菜农户”;三是“农业户”。工业户按现在的话来说当时是“老大”,占有绝对优势。只要中学毕业后可以安排入职工队伍,可以报考技工学校,每月有国家定量的粮食和肉食供应,各项生活福利“优越”,“生活质量高”;菜农户是当时“五.七道路”的产物,大体意思是当时为满足矿山职工“菜篮子”的需要,矿里职工家属可以把户口从原籍迁来矿里,编制在家属队从事种菜等农业生产,实行“工分制”,由各分矿行政部门统筹管理,种植的疏菜供应职工食堂。这类户型的子女当时除第一个孩子按政策可以“照顾”安排入职工队伍,第二或第三个孩子是没有这种“待遇”的,除了父亲到了退休年龄可以“顶替”一个外,不能报考技工学校,也没有每月的肉食定量供应,只有每月3015斤的菜农粮购买指标;农业户是既没有粮食、肉食定量供应,子女也不能报考技工学校。除了和“菜农户”一样,第一个孩子按政策可以“照顾”招收为职工和家长退休“顶替”外,没有其他就业渠道。在当时,“工业户”是光荣和地位的象征,是非常令人羡慕的。后来几年此种情况行得到了初步改善,根据国家“在矿山井下、野外钻探、森林采伐等相关行业连续工作十年以上的,家属及子女的户口可以转为工业户的规定”,俗称“农转非”,有相当一部分原“菜农户”和“农业户”的职工家属、小孩转为了“工业户”;国家又相继废除了“子女顶替制度”,国营(集体)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再过了一些时候,放松了“工业户口”的管制,可以出资购买工业户口,为了能让孩子就读技工学校,将来分配一个好工作,不少家长咬紧牙根也帮小孩购买工业户口。与现在人们想方设法把城镇居民户转回农村农业户相比,当时的做法是难以理解的,但就当时的政策而言,“农业户”除了参军或考上大学外,是不可能有第三种途径进入国营企业的。这段历史在当时曾经的“农业户“、“菜农户”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经济体制呈现多元化,外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民营企业等新型经济体制的出现,就业打破了单一的全民(集体)所有制。后来在实践中证明,大多原英硫“农业户”、“菜农户”家庭的子女通过自已的努力,也基本实现了自已心中的理想。

70年代和80年代是英硫的繁荣鼎盛时期,生产形势大好。社会性质的托儿所、中小学、派出所等机构一应俱全,没有现在的“天价幼儿园”和“天价学位房”,也不需要上学和择校要“拼爹”。在当时,虽然收入不算高,但职工生活还是安逸的,“工人老大哥”的地位令很多人梦寐以求。在英硫虽然收入不高,生活相对清苦,但单纯且苦中有乐。周日丛林打鸟,小河捕鱼抓虾充满乐趣;上山砍柴辛苦并快乐着;三五成群结伴游泳畅快淋漓;工友、邻居闲时小酌,谈天说地别有风味,……。特殊环境下造就了英硫人吃苦耐劳、乐观向上的精神,造就了英硫人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坚毅性格。

90年代初开始,英硫的矿石产量大幅减少,仅有锦潭和沙口两个矿区生产少量的矿石,年产量不足10万吨。而此时,正值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一轮城市体制改革也拉开了大幕,作为英硫的主管部门“省石油化学工业厅”也进行了重组,由冶金、煤炭等多个单位共同组建成立为“省重化工业厅”。而恰在此时,接收英德县属红岩、红岗两个企业失败,各个分矿由于生产不足,出现了大批“下岗职工”,成批调动从这时也正式开始。在1986年时佛山化纤招收100多名职工前往该厂,矿技工学校每年都有大批毕业生被分配到佛山、顺德、南海、广州等地;同行的云浮硫铁矿也在1990年招收了100名新员工。虽然90年代初开始进行转产,樟坑4万吨硫酸,5万吨磷肥项目已在建设;井冲角工程队在广梅汕铁路河源一标段中标及其他土石方工程项目取得积极进展……。但职工外流之势日益加剧,随着锦潭分矿最后一次大爆/破的严重失误及后来遭当地不法村民抢掠;井冲角人员整体迁移到技校等等,大量职工难以安置。在省厅支持下后来在沙口新组建的广州农药厂、红星茶场果园等项目,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职工安置压力,但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英硫的问题,从19912000年的10年间,英硫流失了大批青工和管理人员到“珠三角”,其中佛山市最多。

英硫的结局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他一方面展示了国家对于国企改革的历程,也践行了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阵痛;他扭转了人们“国企稳固”的传统思想,也为其他“扭亏无望”的国企做出了表率。但在另一面,英硫的衰落也有其自身努力不够的一面。管理松懈,裙带关系,效率低下,官僚作风等等顽疾长期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时间不能倒流,事实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古人云:“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分析英硫的过去,总结得失,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和未来,希望英硫的兴衰能给每一位“曾经的英硫人”带来启迪。

对于个人来说,英硫22年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驿站,既有难以忘怀的情,也有刻骨铭心的痛。

                                              英子

                                           2015年元月

  

【关闭本页】【打印本页】【返回顶部】 【分享链接】
在线评论:
评论加载中Loading...
姓名:
评论内容:
验证码: 7648 (评论限255个字符)
联系方式
  • 广州市花都区曙光路17号
  • 联系人:李生 / 13610368891
  • QQ: 627413356
联系热线
  • 电话:020-36975773
  • 传真:020-36975773
  • E-Mail:hdlzx@139.com
关注英硫人网
Copyright © 2015-2018 英硫人网站 版权所有 保留一切权利 / 技术支持:创盈网络